• <em id="i9gc8"></em>
    <em id="i9gc8"></em>
    <button id="i9gc8"><object id="i9gc8"></object></button>

      太行精神的內涵與由來

      時間:2019-03-12 09:18:59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太行精神的內涵與由來

      1938年1月,鄧小平任八路軍129師政治委員。這是129師領導人在山西遼縣(今左權縣)桐峪鎮合影。左起:李達、鄧小平、劉伯承、蔡樹藩。

      太行精神,是以毛澤東、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徐向前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英雄的太行軍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革命精神。太行精神的實質與要義就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百折不撓、艱苦奮斗;萬眾一心、敢于勝利;英勇奮斗、無私奉獻。巍巍太行山孕育的中華民族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精神,光耀千秋,彪炳史冊。

      “太行浩氣傳千古”。2009年5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視察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時,對太行精神做出了最新的詮釋和解讀:“結合新的實際與時俱進地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始終保持對黨對人民對事業的忠誠;堅持執政為民的政治立場,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錘煉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始終保持知難而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堅守黨的政治本色,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不怕犧牲不畏艱險

      太行精神是不怕犧牲、不畏艱險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以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己任,領導八路軍和太行兒女,與兇殘的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的斗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一座永恒的豐碑。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戰略部署,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強渡黃河,挺進太行。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扎在太行山區,領導和指揮敵后抗日軍民建立了晉綏、晉察冀、晉西南、晉冀魯豫等抗日根據地,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八路軍將士前赴后繼,浴血奮戰,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進攻,大量地殺傷并牽制了敵軍,有效地遲滯了日軍對中國全境的侵略,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譜寫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光輝抗戰篇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轉戰太行,115師首戰平型關,120師設伏雁門關,129師奇襲陽明堡,打出了八路軍的雄威。1938年3月神頭嶺伏擊戰殲敵1500人,是抗戰初期殲滅日軍最多的一場戰斗。1939年11月黃土嶺戰役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開創中國抗戰后首次在戰場擊斃敵軍中將的紀錄。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進行的“百團大戰”,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斗志。1943年10月韓略村伏擊戰,全殲日軍“戰地參觀團”少將以下軍官120多名。從1942年10月至1945年4月,八路軍對日偽軍進行了長達兩年半的沁源圍困戰,先后作戰2730多次,斃傷日偽軍4000多人,創造了“敵后抗戰的模范典型”。

      “捐軀赴國難”,八路軍將士奮戰在殺敵戰場,以身殉國,血染太行。他們當中有八路軍的普通一兵,也有共產黨的高級將領;有投筆從戎的大學教授,還有愛國歸僑的巾幗英雄……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關戰斗中,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曾賢生再上戰場。外號“猛子”的他率領五連首先沖入敵陣,以大刀、刺刀打出了八路軍的威名,在拼殺10多個日軍后,不幸被刺,壯烈犧牲。在整理遺物時,悲痛的戰友們發現:在曾賢生連長的軍衣口袋里,用鮮血寫就的決心書中尚緊緊包裹著準備交給組織的最后一次黨費。

      楊裕民早年赴美國賽瑞術斯大學學習造紙專業并獲博士學位,回國后任河北省立工學院教授,成為著名的造紙專家。1938年11月,朱德總司令電召楊裕民到八路軍總部。頻繁的戰斗和行軍,使楊裕民的胃病日益嚴重。1939年夏,日軍集中兵力向晉東南進行“九路圍攻”,任冀東抗日聯軍第1路政治部主任的楊裕民在隨部隊轉移途中,他的心臟永遠停止了跳動。50歲的楊裕民,把一腔愛國情懷融入太行深處。

      祖國的災難,深深牽動著海外赤子的心,李林、黃登保、謝賓元等,懷著熾熱的愛國之情踏上回國的征程。歸國女華僑李林練就了百步穿楊的好武藝,她率領獨立支隊騎兵馳騁太行,屢建戰功,賀龍稱贊她是“我們的女英雄”。1940年4月,日偽軍集中萬人兵力對晉綏邊區進行“掃蕩”,為了掩護機關和群眾突圍,已任雁北支隊支隊長的李林不顧懷有3個月的身孕,率騎兵連勇猛沖殺,身負重傷后仍英勇抗擊,斃傷日偽軍6人。陷入重圍的她寧死不屈,用最后一發子彈射進喉部,年僅25歲的李林犧牲在她最美的年華。

      巍巍太行山上,痛失了我黨、我軍一位杰出的高級將領———左權。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為掩護機關突圍,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率部出征,在突破敵人最后一道防線時不幸中彈犧牲,一位才華橫溢、智勇雙全的八路軍高級將領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獻出了年僅37歲的寶貴生命。朱德總司令沉痛賦詩悼念:“名將以身殉國家,愿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太行軍民為了永遠緬懷和紀念左權將軍,將他的犧牲之地遼縣改名為左權縣,從此左權縣的名字便永遠地鑲刻在中國的版圖上。

      八路軍將士英勇奮戰,無數先烈血灑太行。從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根據地129師主力部隊對日偽軍作戰共19777次,斃傷日偽軍120241人;太行區民兵自衛隊共作戰33716次,斃傷俘偽軍11409人。在8年的全面抗戰中,八路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晉綏軍區指戰員犧牲1.3萬多人,晉察冀軍區指戰員犧牲7.1萬多人,晉冀魯豫的太行區和太岳區將士犧牲1.3萬多人。“我以我血薦軒轅”,他們為雄壯的太行山脈增添了血染的風采。

      百折不撓艱苦奮斗

      太行精神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精神。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黨領導廣大軍民開展生產自救和互助運動,使太行山區成為黨領導敵后抗戰的堅強堡壘,成為中國革命不斷取得勝利的前進基地。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侵略者狂妄叫囂“一個月拿下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先后發動了“三路圍攻”、“八路圍攻”、“九路圍攻”,實施“囚籠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發動“百萬大戰”、“鐵壁合圍”,對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掃蕩”和反復的“圍剿”。僅1941年和1942年的兩年間,日軍對晉冀豫邊區的大“掃蕩”就有19次,中、小掃蕩高達500多次。日本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村莊被毀,無數民眾被害,糧食被搶,莊稼被毀,兇狠殘忍,令人發指。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面對敵人的掃蕩圍剿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我黨積極組織軍民一邊戰斗一邊生產,開展生產運動和紡織競賽。從八路軍的總司令、部隊首長、地方干部到普通士兵,都和老百姓一道艱苦奮斗開荒種地,紡線織布,結下了深厚的軍民魚水情誼。八路軍將士勒緊褲帶,把自己從牙縫里省出來的糧食拿出來救濟群眾,甚至冒著生命危險,把自己最后的糧食送給最需要的老人和兒童??捎H可敬的太行民眾寧可自己挨餓,也把糧食源源不斷地送給八路軍。

      太行軍民一邊殺敵,一邊生產。“一等殺敵英雄”馬應元把身邊的民兵和群眾組織起來,進行勞力和武力結合的“游擊生產”。在1943年5月的反“掃蕩”中,他一次布雷13處,炸死炸傷日軍90多人,繳獲步槍11支,子彈500多發,成為山西抗日根據地家喻戶曉的抗戰英雄。在1944年舉行的太行山區第一屆群英大會上,馬應元獲得“一等殺敵英雄”光榮稱號。后來馬應元在突圍中被俘,敵人抓來他的妻子等親人脅迫他投降,都被他嚴厲拒絕,最后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抗日烽火,巾幗風采,面對日軍的猖狂進攻和殘酷殺戮,太行民眾“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紛紛投入到抗擊日寇的偉大戰斗中,用大愛和辛勞撐起了根據地半邊天。石榴仙、趙月娥、宋月蘭、李秀蓮等,都是心靈手巧的紡織能手。紡織英雄石榴仙參加了婦救會,帶動廣大婦女紡紗織布,制作軍鞋,支援抗戰軍民,使馬堡成為全縣發展生產、支援抗戰的模范村。她以每日紡紗十兩、織布兩丈的高超紡織技術,被評為太行一等勞模,榮獲“紡織英雄”錦旗一面。

      “送兒打東洋”的母親李改花,是太行山深處武鄉縣人,這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先將自己的二兒子送出山外去尋找八路軍。1943年在一次日軍的“掃蕩”中,她的丈夫被日軍用開水活活燙死,在含淚掩埋了丈夫的遺骨后,她又把三兒子送到八路軍當了工兵。數月后,在爆破敵人的碉堡時,三兒子英勇犧牲在安陽城下。噩耗傳來,李改花正在為支前紡線織布,從此之后,李改花將仇恨和悲痛深深埋在心底,沒日沒夜紡紗織布、縫制軍鞋。1945年初,已是60多歲白發蒼蒼的李改花,又把最后的一個兒子也送上了戰場。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民,才有了戰無不勝的軍隊,抗日戰爭是人民的戰爭,離不開人民的參與和支持,太行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太行山每一個地方、每一塊土地,都留下軍民同仇敵愾、艱苦奮斗的事跡。在太行山區遇到了前所未有災難的1942年,129師與太行人民生死與共,同舟共濟,劉伯承、鄧小平、楊秀峰在黎城和涉縣一帶,親自與當地軍民一起修建了漳南大渠,澆灌沿途4000多畝土地。129師剛進太行山時,只有3個旅9000多人,經過8年的浴血奮戰,到1945年已經發展成為30萬鐵騎的浩蕩大軍,踏上解放的征程。

      萬眾一心敢于勝利

      太行精神是為民族解放萬眾一心、敢于勝利的精神。黨和八路軍在山西和整個華北敵后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抗日民主力量,組織游擊隊、農救會、青救會、婦救會、兒童團、國際友人等,形成萬眾一心、團結一致的全民抗戰熱潮。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在反“掃蕩”作戰和反“蠶食”斗爭中,太行人民創造出許多戰術,如伏擊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窯洞戰、地雷戰等,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廣大群眾組織起擔架隊、運輸隊、警戒隊,運送物資,救護傷員,打掃戰場,維持治安,使戰爭的軍需供應和戰勤服務得到了充分保障。婦女和兒童也紛紛組織起婦救會和兒童團。整個太行山區,“村村像軍營,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據地,一片練武聲”。

      國難當頭,由120多名太原成成中學教師和學生組成的抗日義勇軍走出課堂,投筆從戎。他們在參戰宣言中寫道:“捍衛祖國的責任是我們的,我們應當為了祖國的生存流最后一滴血。”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為創建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作出了特殊貢獻。他們從容赴死,共赴國難,50多名師生血灑青山,他們大都十八九歲,小的只有十三四歲,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青年運動的一面旗幟”。他們中有父子劉墉如、劉海清,有兄弟焦國鼐、焦國柱……

      抗日戰場巾幗不讓須眉,廣大婦女不僅成立了婦救會,還組織起婦女自衛隊。她們與男自衛隊員一樣學射擊、練投彈,一道埋地雷、割電線。有著“當代花木蘭”之稱的王九煥是太行山區武鄉縣人,抗戰初期,強烈的愛國熱情驅使她剪掉長發,女扮男裝投奔八路軍。在部隊6年的時間里,她作戰勇敢,出生入死,無人知曉她是一名巾幗英雄。1944年在遼縣的一次戰斗中,為保護受傷的連長,王九煥自己也身負重傷,在做手術時才真相大白,被譽為“八路軍中的花木蘭”。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民族危亡時刻,他們用年輕的生命,化作太行山脈最燦爛的霞光。王樸機智勇敢,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3歲,面對死亡,他毫不畏懼,大聲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漢奸!”抗日小英雄李愛民也是抗日兒童團團長,一天,八路軍讓他去送一件“火急”信。到了敵人的封鎖區,他靈機一動,抓起一把稀牛糞涂在身上,鬼子看見他滿身是糞以為是放牛郎,一腳把他踢倒調頭而去,小愛民忍著劇痛順利完成送信任務。后來他為了保護鄉親而落入敵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這位抗日小英雄年僅12歲。

      太行山高,漳河水長,太行母親的情義山高水長。她們不顧生死,不畏艱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用她們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八路軍將士的后代,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一天,日寇進村掃蕩,村民們紛紛逃往山上,生死關頭,趙引弟抱起八路軍的兩個孩子就走,把自己的兩個孩子留在家中。等敵人走后回到家里,趙引弟發現自己的兩個孩子已經被日寇殺害。還有一位奶娘,在鬼子大掃蕩時為保護革命后代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太行山的奶娘譜就了可歌可泣的母親之歌,她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乳汁和生命,更有大寫的母愛,她們的名字叫郭金梅、武巧鳳、趙志珍、王改云、王巧魚、張招弟、趙引弟……

      英勇奮斗無私奉獻

      太行精神是為人民利益英勇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在領導太行人民堅持抗戰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表現出為了人民的利益敢于犧牲的精神,不屈不撓的斗爭氣概,熱愛民眾的高尚情操,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巍巍太行山上,八路軍將士和根據地人民譜寫了百折不撓的英雄華章,鑄就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太行魂。他們血戰沙場,并肩作戰,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魚水之情,凝聚起全民抗戰、共同殺敵的堅強力量。八路軍將士和老百姓休戚與共,同仇敵愾,涌現出無數的支前模范和太行山母親,許多群眾為了掩護八路軍戰士而付出自己的生命,不少將士為了群眾的安危而壯烈犧牲,把生命永遠留在太行山上。

      國破家亡無佳節。1942年2月春節期間,敵人糾集武鄉縣的4000多名日偽軍,瘋狂向大有鎮撲來。為了掩護大有鎮附近50多個村莊的老百姓安全轉移,八路軍太行軍區第3軍分區的司令員郭國言進行嚴密部署,親自指揮這場戰斗。他率部打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沖鋒,惱羞成怒的敵人密集火力狂轟濫炸,稠密的炮彈呼嘯而來,瞬間硝煙彌漫,彈片橫飛。突然,一顆炮彈飛來,年僅29歲的優秀指揮員郭國言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夏收剛剛結束的1943年,敵人糾集了200多名日偽軍向楓子嶺發動襲擊。擔任八路軍新編第10旅第30團政委的馬定夫果斷下達戰斗命令:“同志們,我們的口號是:有我們就有群眾。我們決不能讓群眾受到鬼子的傷害!”馬定夫帶領部隊頑強地抵抗敵人的進攻,直到楓子嶺的1000多名干部和群眾安全轉移。馬定夫在這次戰斗中腹部中彈,年僅29歲的他因傷勢過重不幸犧牲。為了永遠懷念這位太行抗日英雄,太谷縣將楓子嶺村改名為“馬定夫村”。

      “子弟兵的母親”胡春花送軍糧、做軍鞋、抬擔架、洗血衣,把自己全部的愛都獻給了八路軍,獻給了抗擊侵略者的人民戰爭。1941年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打響,胡春花帶領一支由當地婦女組成的擔架隊,一次一次地從戰場上救下傷員。一次,在敵人的飛機俯沖下來的一瞬間,她用自己的身體掩護擔架上的傷員,被敵人的炮彈炸得鮮血淋漓。一天,她去黎城送軍糧,只能把得了急病的女兒放在家里,等她回來時女兒昏迷不醒,在送往分區醫院的路上,4歲的女兒在她的懷抱中永遠停止了呼吸。

      在這片英雄的熱土上,佇馬太行的八路軍高級將領們身經百戰,戰功卓越,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立下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這些共和國的將帥們走后魂歸太行,他們的英靈與太行山脈一起綿延,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在河北省邯鄲市涉縣赤岸村北,劉伯承、徐向前、黃鎮、李達、王新亭等八路軍129師領導人長眠在太行山上,凝視他們曾經并肩戰斗浴血奮戰的地方。太行人民親切地把這里稱為“將軍嶺”,表達了他們對這些共和國將帥們的深切緬懷和不盡思念。

      紅日照遍了東方,千山萬壑,鐵壁銅墻,以巍巍太行為依托的晉冀魯豫邊區是八路軍堅持抗戰的堅強堡壘,八路軍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百折不撓、浴血奮戰、不怕困難、團結御侮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永駐太行。太行精神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座豐碑,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從歷史走到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抗日戰爭艱苦環境中所產生和形成的太行精神將與新時代同行。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


      官方微信公眾號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_91亚洲人人在字幕国产_99re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_AⅤ无码国产在线看

    1. <em id="i9gc8"></em>
      <em id="i9gc8"></em>
      <button id="i9gc8"><object id="i9gc8"></object></button>